这部翻拍泰剧的《限17羽你同行》人设很狗血,感情却真实又催泪
总共只有短短12集的网剧《极限17羽你同行》,是去年《创造101》走红的“火箭少女”成员杨超越的影视首秀,剧中她饰演活泼可爱的少女小娜,刚播出时,就收获了不少好评,很多人意外发现,原来唱歌不行跳舞不行的杨超越,演戏居然还行。
但其实,虽然小娜是这部剧的女主角,却也只是一个制造笑点调节气氛、让故事看上去不会太过压抑的存在,杨超越只要本色出演、表现出少女的天真烂漫之感就可以了。
甚至,这个女主角即便去掉,也不会太过影响剧情发展。
这部剧的亮点,是兄弟情,不是最近几年被大家调侃的那种兄弟情,而是实实在在的兄弟情。
梁靖康饰演的哥哥平安,患有自闭症;祝子杰饰演的弟弟子豪,温暖贴心。两个人从小一起练习羽毛球双打,弟弟无论是在生活中,还是赛场上,都无微不至地照顾着哥哥。
可是这对兄弟,他们血缘上的关系却有些尴尬。
这部剧翻拍自泰剧《极限S:羽毛球篇》,剧中泰版的两位男主演还来客串过,就是平安和子豪某场比赛的泰国对手。
不过,众所周知……泰剧一般都比较狗血。
《羽你同行》的人物设定,大致照搬了泰版,兄弟两人是同父异母。
《知否》中的大娘子刘琳饰演平安妈妈,《至尊红颜》中的盈盈杨童舒 饰演子豪妈妈。平安妈妈是原配,和子豪妈妈本是好姐妹,但一次酒后乱性,子豪妈妈怀上了子豪……后来那个共同的男人车祸去世,单亲妈妈带孩子太难了,两个女人带着两个孩子,就住到了一起。
狗血吗?是很狗血。
但是却意外的和谐,因为感情太真实了,真实到几乎每集都戳泪点。
平安从小就患有自闭症,而子豪,从小就是个小太阳。当平安妈妈带着笨笨傻傻的小平安第一次找到他们的时候,还不认识他们的小子豪就咧出了大大的笑脸,甜甜地喊“阿姨好”,甜甜地带着小平安一起玩。
看着自己儿子就来气的平安妈妈,怎么可能不喜欢这样可爱的子豪?
而子豪妈妈却是反过来,尽管平安妈妈一句话也没埋怨过她,可她心里觉得对不起平安母子,所以,她要拼命地去补偿平安。
于是就出现一种奇怪的景象:子豪妈妈更偏心平安,平安妈妈更偏心子豪。
只是,子豪妈妈的偏心,过于明显。
因为平安是自闭症,除了羽毛球几乎什么也不懂,所以当他跟子豪被俱乐部辞退时,作为教练的子豪妈妈也跟着辞职,专门带他们。
为了平安,她不仅可以牺牲自己,也可以牺牲子豪。因为家里条件困难,子豪从小只能穿平安穿过的衣服和鞋子,因为平安只会跟子豪双打,所以,即便子豪其实更适合单打,也必须要陪平安练习和比赛双打。
其实,这部剧除了是热血的运动题材,更主要的是想呼吁大家关注自闭症患者,因为平安真的很可怜,他是有自闭症,但是也有自己的爱好与执着,他喜欢打羽毛球,可以每天固执又死板地不停地练习,可是在很多不懂他的人看来,他像一个傻子一样好笑。
可是,平安令人心疼,子豪又何尝不令人心疼?
十几岁的小小少年,承担着这个年纪不该承担的心事。这么多年来,他陪着哥哥练习玩耍,每天给哥哥系鞋带,家里做的饭菜也都要紧着平安的喜好,他甚至不能跟同龄人一起出去玩,因为平安离不开他,带平安一起出去玩,结果又往往是平安被人嘲笑欺负。
在这个小小的四口之家里,平安的位置永远在第一位,因为平安是需要大家照顾的自闭症患者,因为子豪是大家都知道的懂事孩子,因为子豪妈妈觉得自己欠平安的。
于是子豪,仿佛只是平安的一个附件。
可是他也有自己的梦想与追求啊!
凭什么要为了平安,牺牲他的人生呢?
小时候那样开朗的他,变得越来越敏感。
他渴望着妈妈能多看他一眼,可是妈妈的眼里永远只有平安。
尽管我们身边或许没有像平安这样的自闭症患者,但是这种“偏心”,一定非常常见。
“会哭的孩子有奶吃”,不会哭的孩子,就会挨饿。
子豪不会哭,因为他从小就乖巧懂事,让大人都放心。于是似乎所有的人,都习惯性地忽略他的感受,认为他那么开朗善良、不会在意这些,他那么聪明懂事、什么都能自己搞定。
如果兄弟两人出了什么状况,首先责备的,也一定是子豪。
可是大家却都忘了,他也只是个孩子,而且还是个比平安还要小的孩子。
生活中的我们,似乎也常常陷入这种误区,对于那些“不懂事的人”,总是下意识地多几分包容,而对于那些“懂事的人”,或是选择性忽略他们的感受,或是求全责备认为他们理应表现得更完美。
又好像某些渣男出轨,抛弃原配的说辞常常是,因为你很优秀很坚强,可是她那么柔弱,离开我就活不下去。
这真的公平吗?
有太多父母,之所以偏心,很多时候,都是因为他们偏心的那个孩子,在他们看来“不懂事”,让他们不放心,需要他们多一点关心和照顾。
可是如果真的狠心撒手,那些“不懂事”的孩子,很快也会懂事的。
有的时候,恰恰是父母的不放心,妨碍了孩子的懂事。
当终于下定决心去训练单打的子豪,终于迎来他的单打比赛时,他问妈妈,你会去看谁的比赛?
结果毫不意外的失望:去看平安的比赛。
为什么?
因为你无需我多照顾。
真是太讽刺了。
不是因为他做得不好,而是因为他做得太好。
幸好子豪是个好孩子,如果换做想不开的孩子,会不会索性变坏、索性也“不懂事”起来,以此换得妈妈的关心?
等到那个时候,就太晚了。
所以啊,请不要搞这种偏心,因为每个孩子,都是孩子,只是性格不一样,没做好的时候需要鼓励,做得好的时候,也需要肯定,不要觉得他们不在乎,怎么可能不在乎啊?只有不爱,才会不在乎。
相关资讯
评论
- 评论加载中...